【编者按】:“不惰者,众善之师也。” 习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本刊特推出“青年工匠”人物报道。从学习困难户到砌墙小能手的邹彬,用一把泥刀斩获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优胜奖,二十出头便先后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农民工”等荣誉称号;从铁路系统的一名接触网工到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朱光耀,立足岗位,不断攻克技术壁垒,收获了“全路青年岗位能手”“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铁路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他们都是出身平凡的年轻人,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立足岗位成长成才,他们脚踏实地把每一件小事做好,不仅在劳动中收获了个人成长,也为国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相信青年工匠的奋斗故事将鼓励更多年轻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非凡的成绩。
出身贫困山村的留守儿童,初中辍学少年,建筑施工工地上的农民工⋯⋯倘若你的人生这样开局,会走向什么样的发展?
命运到了邹彬手上,被一把“批灰刀”转了个弯,直奔另一种精彩而去——20岁获得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优胜奖,22岁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先后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模”“全国优秀农民工”等荣誉。
一个普通的年轻人如何改变自身的命运?邹彬为《中国青年》讲述了他的奋斗故事。
邹彬出生于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游家镇栗山村。这是一个“盛产”泥瓦匠的村落,村里有超过半数的青壮年靠砌墙为生,砌墙这一门手艺,养活了村里上百个家庭。
邹彬一家也是“砌筑世家”,从爷爷辈起就是泥工,父亲、两位叔父、舅舅都是村里的老砌筑师傅。
在邹彬很小的时候,父母便离村打工,他成了留守儿童,上学期间,他成绩次次排倒数,是班里的“学习困难户”。
“那时候大家都说我以后肯定没出息。我就想着,在学习上我不能给父母争脸,但我很能吃苦,肯劳动,我想干活赚钱也能为父母减轻点负担。”就这样,16岁的邹彬初中辍学后,他被家人带到了城里,来到建筑工地。
初到工地时,邹彬没经验、没技术,连砌筑的资格都没有,只能从“小工”做起,干纯体力活,不仅累,挣得还少,但邹彬干得兴致勃勃,和灰浆、担泥沙、挑砖头⋯⋯不管什么脏活、累活他都抢着干,一天干活超过10个小时,也从不喊“累”。
他人眼中的辛苦,恰是邹彬的兴趣所在。得空的时候,邹彬总跑到老师傅身边,以“帮忙”的名义暗暗学着老师傅的手艺,很快,邹彬就得以接触学砌墙。
从简单的砌筑到“架角”“放线”,渐渐地,他掌握了所有的砌墙手艺,也展露了砌墙天赋,一面12平方米的墙,其他工友们得花一天的时间砌好,他只要半天。在工地上,邹彬越干越有兴趣,越干越有自信。
“那时工友们都笑话我,因为当时在工地上砌墙,砌得越多,工钱也就越多,但我只要觉得砌得不美观就推倒重砌。”别人眼中的“傻小子”邹彬对砌筑有着特殊的执拗——墙横纵两向的缝隙一定要控制在1厘米的标准以内,砖面要清清澈澈不沾水泥、不抹粉才可示人。
邹彬虽然当时还不知道“工匠精神”这个词,但现在想来,那时便是他“工匠精神”的萌芽。“当时脑子里就一根筋,就觉得干活不能只是干完,一定要干好、干精。”
在工地上干活的邹彬从没有想过工作苦不苦、累不累。“干一行爱一行,在工地上的日子我很快乐,我觉得幸福就来自劳动。”
那时候的邹彬,从未想过自己未来有一天会站上国际舞台,展示砌筑风采。他并不知道,在他日复一日的学习劳动中,在他精益求精的专注追求里,大国工匠的精神与技艺正在他身上渐渐显现、深入、扎根。
18岁那年,父亲送给邹彬一把批灰刀作为成年礼物,给他送出最淳朴也是最饱含父爱的生日祝福:“孩子,不求你大富大贵,但要有一技之长,咱们农民工,要把手上的技术给做好!”
2014年,有位工友找到19岁的邹彬,介绍他去参加中建五局举办的“超英杯”砌筑和瓷砖贴面技能比赛。
三年时间里对砌筑技术的不懈精进,让邹彬迅速从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获得砌筑组第一名。这一成绩让他得以参加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选拔赛。
此后,邹彬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成功进入国家集训队。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这个从贫苦山区走出的辍学少年,将有机会走上国际舞台,为国争光。
“那时我认识到,原来自己的砌筑手艺也是一项特长,原来农民工也有大舞台。”参加比赛时,邹彬人生第一次萌生出一种莫大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国际赛场上的墙,图案复杂,线条多变,要想砌出这样的墙,必须熟练运用水平尺、角度尺、勾缝器、砖刀、圆规等各种工具,还要掌握几何知识、图形测算等专业相关知识⋯⋯这些都让这个初中辍学的小伙子晕了头。
从工地上的小能手到集训队里的“小菜鸟”,这一落差让邹彬心里很难过,但却又生出了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他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
集训队里,从理论知识学习到技能操作训练、从体能训练到脑力训练,每项都有严格的时间安排,每天的集训都安排得满满当当,节假日也不例外。他还用了整整8个月反复进行同一项练习——对照图纸,将一堵墙砌了拆、拆了砌,如此往复,每日不断。
为了弥补在理论知识方面的不足,邹彬主动要求学习数学、识图等专业相关知识,没日没夜学习背诵,他当时的陪练徐贝贝介绍,有一段时间,邹彬梦里还会念叨着数学公式。
2015年8月,作为中国队唯一参加砌筑项目的选手,邹彬赴巴西参加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
邹彬拿到的是“贝利的10号球衣”墙体图案,这其中最难的地方,是字母“PELE”的制作。砖头的切割必须精准无误,砂浆的多少必须控制得宜,二者严丝合缝,才能制作出完美的“PELE”。最终,邹彬凭借精湛技术获得了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的优胜奖。
世界技能大赛有“技能奥林匹克”之称,邹彬的获奖实现了中国在世界砌筑项目零的突破。这一年,邹彬只有20岁,他对工匠精神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工匠精神,就是要用十足的韧性接受挑战,要用十足的耐心追求极致。”
比赛结束后,邹彬的故事被媒体频繁报道,直至走电视台《新闻联播》。他的亲属和朋友,尤其是当年的学校同学都惊呆了:一个数学成绩常常个位数的“学习困难户”一下子成了“网红明星”。
之后,邹彬主动去长沙建筑工程学校读了中专,并参加了成人高考。“回炉再造”后的邹彬愈发努力,为此,中建五局破格录取他为项目质量管理员,还成立了“邹彬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鼓励他带领团队继续以劳动创造精彩,带动全员提高工程品质。
邹彬带着工作室的使命,参与指导湖南省直、常德、娄底等举办的职业技能大赛,当“伯乐”推荐选手参赛,当“老师”为选手们提建议。承办企业千人大型观摩会5次,帮助公司20000多名建筑工人提升技能。邹彬还主动请缨,请求参加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建设,为村民们传授技艺。
2020年9月,习在湖南长沙主持召开基层代表座谈会,邹彬作为湖南建筑行业的唯一代表参加座谈会,当时,他就坐在的正对面。
邹彬现在还能脱口而出在当天座谈会上说的话——“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邹彬也将这句鼓舞人心的话带到了他所在的工地上、他前去演讲的高校里、他接受媒体采访的镜头前。
今年两会期间,邹彬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赴京履职,并作为湖南代表团的唯一代表,登上全国两会“代表通道”,讲述了他10年的奋斗故事。
邹彬再一次走红全国,在母校和家乡更是引起了一股刷屏热潮。他所在的长沙建筑工程学校发起了“我的偶像是学长”活动,校长缪玲勇说:“邹彬的故事对学生们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和振奋,大家真正意识到,劳动也可以创造辉煌人生。”
邹彬说:“我很高兴自己的经历能被各位明白,我也想告诉广大农民工友尤其是青年工友们:这是一个行行都能出光出彩的新时代,也有着许多让技能人才展示和提高个人的大舞台。希望广大工友们更有信心和动力,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