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中心

产品中心

深入研究新中国60年伟大历程与执政党建设基本经验

深入研究新中国60年伟大历程与执政党建设基本经验

来源:产品中心    发布时间:2024-08-09 17:04:05

  在全党全国人民热烈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之际,由中央文献研究室与中国文献研究会联合举办的“新中国60年与执政党建设”理论研讨会于10月21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00位专家学者以党的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结合新中国成立60年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深入研讨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集体和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在执政兴国伟大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提出要结合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研究探索新中国60年的伟大历程与执政党建设的关系,新中国60年的伟大历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开辟和发展的关系,新中国60年的伟大历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的关系,积极地推进理论武装和理论创新。本刊特选登部分与会学者的发言摘要,相信会对读者有所启发。

  新中国的60年,是中国执政兴国的60年,也是中国慢慢地增加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建设、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的60年。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党中央召开了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决定》深刻分析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认线年来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提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重要举措,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作出战略部署,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们从事党的文献研究、党史、国史研究的部门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大量文献,是几代中国人智慧的结晶。特别是、、和同志的论著,集中反映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基本理论和基本经验,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本教材。深入开展党的文献研究工作,对于贯彻落实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国文献研究会,是理论界、学术界开展党的文献研究的学术组织。我们要利用好学会这个学术研究和交流的平台,使之在党的理论武装和理论创新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已经成立的思想生平研究会和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以及即将成立的思想生平研究会和朱德思想生平研究会这四个二级学会,为我们经常性和长期性地开展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生平、风范的研究宣传提供了条件。今后,还要通过举办各种论坛活动,加强对当代文献的研究,团结和凝聚更广泛的研究力量,全方位、多角度、深入系统地开展党的文献研究,尤其是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开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的研究,使党的文献工作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

  第一,要深入研究新中国60年的伟大历程与执政党建设的关系,特别是要结合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探讨我们党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课题。这次全会,系统总结执政党建设的历史经验,深刻分析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针对党自身存在的明显问题,从思想理论建设、民主集中制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等六个方面提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任务和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好四中全会的文件和同志在全会上的讲线周年这个契机,进一步深化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研究,推出高质量的理论成果。

  第二,要深入研究新中国60年的伟大历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开辟和发展的关系,特别是要处理好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集体的艰辛探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在继承前人探索的基础上开辟的。新中国成立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集体,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也留下了一些沉痛的教训。这些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为咱们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总结这些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开辟出来的。我们正在不断推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第三,要深入研究新中国60年的伟大历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关系,特别是要注意处理好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与发展,是从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始的。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起点。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思想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是对同志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重要思想成果的继承和发展,二者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我们要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和宣传。

  我们党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把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结合,在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方面做了实践和理论上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伟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

  中国自成立起,一贯重视自身建设。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的建设就成为克敌制胜的“三宝”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工作重心从夺取政权转移到治国理政,党的建设也从革命党建设发展为执政党建设。我们党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形势和任务,格外的重视并切实抓好自身建设,逐步的提升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开辟了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新境界。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集体,领导我们党实现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精确指出中国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是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基础。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集体,深刻总结党执政前30年的经验教训,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格外的重视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取得了党建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开辟了执政党建设的新时期。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集体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党的建设作出了新的部署,全方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并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学说。

  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在系统总结和科学概括党自身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精准把握党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和战略举措,党的建设在理论与实践上全面展开并走向成熟。

  二、走出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新路子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从始至终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之路。一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是精准把握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中心任务的变化,不断丰富执政党建设的内容和形式。三是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在执政实践中发展和壮大。四是以宽广的视野观察世界,从各国执政党的成败得失中汲取经验教训。

  执政60年来,我们党历届集体格外的重视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在理论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实践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第一,思想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我们党始终把思想理论建设摆在党的建设的首位,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第二,组织建设取得很明显的成效。我们党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和任务,大力加强组织建设,不断夯实党治国理政的组织基础。第三,作风建设取得明显进步。我们党始终把党风问题看作是事关党的生死存亡的明显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和手段,使党的作风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第四,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我们在加强制度建设方面做了积极探索,民主集中制逐渐完备,党内民主逐步扩大,党内生活进一步走向制度化。第五,反腐倡廉建设取得重要成果。我们党一直格外的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世纪新阶段,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看重治本,注重预防,注重制度建设,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使反腐倡廉建设呈现出系统治理、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经过60年的执政考验,我们党变得更成熟,更强大,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成为国际运动的中流砥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永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政治本色;另一方面要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继续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更加绚丽的新篇章。

  “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这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确定的一个重要方针。进行经济建设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以国内市场为主;同时,只要有可能,尽量争取同一切国家发展经贸往来,发展国外市场。

  一贯主张,搞经济建设首先要立足于国内,主要靠自己的人力、资源、市场。特别是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大国,决不能把国家建设放在对外国的依赖上。当然外援也是一定要争取的,但不能干涉我国内政,不能侵犯和损害我国主权,不论哪个国家援助都不许可附带什么条件。

  在强调自力更生的时候,并不忽略加强对外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早在1954年,他就指出“我们这类国家,如中国和苏联,主要是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市场。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1956年,他在修改八大政治报告的“商业”一节时,发现没有讲对外贸易,特地加写了一句很重要的话“并且只要有可能,就发展同世界任何愿意和我们往来的国家的通商贸易关系。”这里强调的是,任何国家,只要你愿意,我们就与其发展通商贸易。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20多年时间内,美国对我国一直实行严厉的封锁、禁运政策。而一直在找各种机会和途径,力图突破美国的封锁、禁运,改变这种对我国不利局面,想方设法先从美国以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口先进的技术和装备。1956年10月1日,他在同法国杜克洛谈话时,十分明确地表达了这个意图。他说“你看法国政府能否摆脱美国干涉,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贸易上能把成套设备卖给我们,很久还是不很久?技术装备出口的可能性怎样?不是指一般的做生意,是说替中国设计工厂、供应装备、安装装备并教会中国工人开动机器。”这里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所强调的,不是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一般的贸易往来,而是从他们那里进口成套设备,还要让我们设计工厂,教会中国工人掌握先进的技术。这很有代表性地反映了当时对外开放的思想。

  上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把发展对外经贸关系,更多地转向资本主义国家。从60年代起,中国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进口了大量成套设备。1963年6月,经批准,中国同日本签订了第一个采用延期付款方式进口维尼纶设备的合同。随后,又从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瑞典、意大利、瑞士、荷兰、比利时、奥地利等国进口了石油、化工、冶金、矿山、电子和精密机械等84项成套设备和技术。到1964年,我国对外贸易额构成格局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占60%,社会主义国家占40%,认为这是合理的。

  在对外交流方面,很重视向外国学习,包括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并且提出要派留学生去。他说“一切国家的好经验我们都要学,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一点是肯定的。”1961年他曾对蒙哥马利说:“如何搞社会主义还要积累经验,苏联、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的经验,我们都愿意接受。”搞社会主义,要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这是相当开放的一个思想。当然,不是学它们的社会制度,而是主要学它们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科学技术。

  总之,一贯强调我们的方针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搞革命是这样,搞建设也是这样。确立这样一个思想,我们的祖国就经受得起各种困难的考验,在任何外来压力面前也不会屈服,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当然,搞建设不应该也不可能孤立于世界各国之外,在任何一个时间里都需要争取外援,都要加强同外国的经济联系,学习外国一切有益的东西。新中国尽管长期受美国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禁运,和中央还是尽最大努力用多种方式同一切可能交流与合作的国家发展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当然,当年我国的对外交流或者叫对外开放,有着非常大的局限性,同现在这样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局面,是不能相比的。

  新中国的60年,如果以1978年的改革开放划分,前后两个时期刚好大体各占30年时间。两个30年虽然存在很大差别,但并没有彼此割裂,更没有相互对立,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社会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必要准备,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的完善和发展;离开其中任何一个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不可能形成。

  新中国头30年,我们取得了民族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了大陆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铲除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统治的根基,确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根本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假如没有这个根本的政治前提,要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不可想象的。

  新中国头30年,我们增添了旧中国所没有的绝大部分工业门类,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如果没这个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要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不可想象的。

  新中国头30年,我们挫败了外国侵略势力对我孤立、封锁、干涉和挑衅的行径,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为进行和平建设赢得了宝贵时间。假如没有这个有利的国际条件,要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样是不可想象的。

  新中国头30年,咱们进行了适合中国自己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并且积累了丰富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目标和方针。在探索中,也有不成功乃至失败的教训,给党和国家造成过不同程度的损失。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对于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必不可少的。

  改革开放后的30年,我们党通过总结前30年的经验教训,分析现阶段生产力状况和世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以及国际关系的新特点,在党的基本理论和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意识形态工作、国际战略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实现了对前30年的巨大超越。没有这种超越,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看不到这种超越,混淆前后两个30年的区别,就看不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究竟“特”在哪里,就理解不了改革开放为何会使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为何会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为何会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进步的潮流。

  三、前后两个30年之间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完整形态

  改革开放后的30年对前30年虽然有巨大超越,但这种超越并没改变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与中国对国家的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没改变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为奋斗的远大目标。相反,在党和国家的基本理论、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意识形态工作和国际战略等方面,后30年与前30年之间仍就保持着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抹杀二者的相同之处,看不到它们之间这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就不可能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是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别的道路,同样没办法理解世界上有那么多发展中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和与国际经济接轨,为什么唯独我国的改革开放能出现那么神奇的发展速度,能产生那么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与这样的历史转变相适应,我们党也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如何完成执政兴国的历史使命?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集体,开始慢慢地增加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管理国家和领导经济建设的本领。八大着重研究了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问题,进一步向全党提出了善于学习、提高本领的要求。八大以后,党中央明白准确地提出执政党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强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

  历史在探索中前进,有成功,也有失误。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社会主义中国逐步开始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新的历史条件和历史任务,对加强党的领导提出了新的要求。同志从事关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战略高度,强调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从根本上说,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面对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需要,十二大着重强调了党的建设问题,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从而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巨大的困难和压力。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集体临危受命,在全方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同时,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21世纪。同志明白准确地提出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概念,要求全党同志要把这一“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面向新世纪,同志明白准确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党在新世纪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

  以十六大为标志,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同志为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要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同志指出: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60年的辉煌发展充分证明了十七届四中全会的这样一个结论“: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我们党在长期执政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和运用自身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其他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探索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基本经验,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之科学地概括为六个“坚持”。

  我们党始终把思想理论建设作为根本建设,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引导全党学会把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党的理论和实践始终体现符合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新的实践,推动党的全部工作,真正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

  二、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好发展这个兴国之要,坚持四项根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强国之路,坚持自觉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根本保证,从而更卓有成效地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必须把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执政党建设的根本任务,作为主线贯穿于党的建设的每个方面。一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二要着力提高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和水平;三要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充分的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员先锋模范作用。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也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一要坚持以人为本,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二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慢慢地加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使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一要坚持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二要建立健全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努力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三要切实发展党内民主,实行人民民主,保障党的团结统一,保证各族人民的团结统一。

  必须坚决贯彻执行《中国章程》,引导全党同志充分认识和牢牢把握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真谛。一要实行党建工作责任制,坚持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二要在党内生活中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严肃党的纪律,遵守党章和法律。三要从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

  经过六十年实践积累起来的这些基本经验,已经指导并将继续指导我们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