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华堂(1924-2004),郧县大堰人。高华堂出生于郧县大堰乡(现郧阳区城关镇)翻山堰村一个赤贫的农人家庭。小时候,他给地主放过牛,当过长工,经历过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成年后,他为了逃避抓壮丁,隐姓埋名当木匠浪迹四方。1947年12月,郧县解放,高华堂回到家园,参与清匪反霸战役和打土豪分地步运动。在党组织的培育下,高华堂荣耀地参加我国,并被推选为翻山堰村党支部书记。他走马上任后,挨家挨户查询拜访,寻求改动赤贫相貌的方法。有人说:“咱们现在分了山场和平地,要是有点水田种稻谷,能吃上白米干饭,就算过上日子啦!”还有人说:“要拔掉穷根子,水源是要害。”社员们的一番话,深深地打动了高华堂。
1956年春,高华堂带领乡亲们打响了改田造地、开渠引水的战役。没有水利技术人员,高华堂就利用做木匠活儿时堆集的经历,用一根“五尺”一点一点地丈量长度;没有水平仪,就在“五尺”上放一个装水的玻璃瓶替代,来丈量水平线;没有爆炸物品,他请来一个会制造炸药的石匠当师傅;没有钢钎、锤子,就用耙齿、斧头替代。他们边丈量开挖,边放水测验。遇到挖不动的石头,就绕个弯儿让水流曩昔。为加速施工进度,他们逢山开水渠,遇沟架渡槽。说是渡槽,其实便是用几棵树捆成一个“ U ”字型,然后用稻草把树与树之间的缝隙塞实,再用黄泥巴糊好的过水涧。第一期工程从龙王庙修到花果山林场,全长8公里,大伙奋战70天完成了。水流上了山冈,不光能够灌田,并且让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
1956年冬,他们再次将途径延伸。水渠修到赵家坡时,却被一条狭沟挡住了去路。两坡相隔太远,绕道吧,又太长,大伙有些怯战。可高华堂便是不服输,他说:“地上无路天上有。”他决议架“云桥”渡水。这次,他亲目规划、丈量、划线、定位架桥。通过几昼夜的奋战,一座7米长、1.5米宽的“云桥”建起来了,清水源源不断地流到了水源奇缺的赵家坡。
1957年冬,高华堂带领翻山堰的社员们,在三里冈摆下了改田造地的战场。每天天不亮,社员们就打着火把去工地,晴天不分昼夜,下雨披着蓑衣十。他们的标语是:“吃点暂时苦,流下美好汗;苦战两三年,改动大自然。”他们只用了一月零七天的时刻,改田造地180多亩。盘山梯田建成后,远远近近的人们像看“稀罕”相同到三里冈观赏:一座大山改成了层层梯田,像个大田螺似的,达86个梯级。有人赞誉翻山堰“层层梯田像楼房,离天只要九尺九,半截伸在云霄里,白米要在天上收”。通过三年的苦干,高华堂带领社员们修水渠98条,其间主干渠27千米(后称“五四长渠”),兴建水塘163口,挖防旱鱼鳞坑4500多个,旱改水3500多亩,坡改梯5000多田。
1959年秋天,是翻山堰村解放后的第一个丰收年,全村粮食总产量由1948年的26万公斤,增长到325万公斤,村里除留足种子和口粮外,还向国家交售余粮65万公斤。旧日的穷山沟变成了米粮川,旧日的荒山坡变成了花果园。
1958年12月26日,高华堂应邀参与了“全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并被颁发“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谓,遭到了毛主席的接见。1959年10月1日,高华堂遭到党中央的约请登上城楼,参与了国庆十周年观礼。
“郧县大堰乡,有个九里冈,三面红旗高华堂,赛过夏禹王…………”这首从前撒播郧县且众所周知的歌谣,是对20世纪50年代“活愚公”一高华堂战天斗地英雄形象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