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环境好是高品质生活的“标配”。习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基本消灭城市黑臭水体,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既是党中央、国务院格外的重视的工作,也是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提升其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实事好事。近年来,广东省汕头市深入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围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总体要求,结合海绵城市、口袋公园建设、城市体检等工作,集中力量整治黑臭水体,38条被纳入国家监管平台的城市黑臭水体全部消除黑臭,走出美丽城市建设的“汕头路径”。为探索汕头治污的奥秘,本报记者日前对汕头市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局长王江锋进行了专访。
《中国建设报》:黑臭水体治理是中央环保督察、水污染防治攻坚的重点内容,也是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事关城市文明形象和人居环境。此前,汕头38条城市黑臭水体被纳入国家监管平台,截至2020年年底,38条黑臭水体全部消除黑臭,汕头在黑臭水体治理上有哪些经验和创新举措?
王江锋:黑臭水体的出现,同城市建设和排污管理不到位紧密关联,也与基层治理水平较低有着紧密联系。汕头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点多、面广、量大,为了能在较短时间内完善设施建设、提升管理上的水准,在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生态环境厅的支持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汕头团结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集中物力、财力和技术力量,在最短时间之内打赢了消除黑臭水体这场攻坚战。
一是高位推动,凝聚合力。水是生命之源、发展之本。水体污染,不仅影响城市的人居环境、降低市民的生活品质,也制约了地方经济及产业的发展。治理黑臭水体,既是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也是改善地方发展环境的民生要事。汕头市委、市政府始终格外的重视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开展以来,市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深入调研,逐一摸清情况,分门别类,落实有关部门和属地区县牵头整治,明确必须在达标期限内全部消除黑臭,恢复“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状态。通过上下动员、各方联动、社会宣传等举措,汕头有效推动社会各界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领导干部带头、责任部门主抓、社会全面参与的治理格局。
二是分区治理,科学施策。汕头抓住“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核心在管网”的本质,在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和专业机构技术上的支持下,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的技术路线,综合施策,系统推进,污涝并治。将38条城市黑臭水体按地理水系分布、行政区划分布及黑臭成因等划分为6个区域,分别拟定治理方案,实施“一河一策,一河一档,一河一评估”策略。围绕各个治理方案,全方面推进工程措施,通过水体沿线截污管网建设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实施片区雨污水分流、雨污水错混接管网改造、老旧管网升级改造和破损修复等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完善管网配套建设,既消除了管网空白区,也确保污水不入河,提升了污水处理效能。同时,落实管理制度,结合海绵城市、文明城市、口袋公园、万里碧道建设以及“河长制”等工作,开展“散乱污”企业整顿、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河道“五清”(清污、清漂、清淤、清障、清违)行动等,逐步恢复水体生态机能,系统推进流域统筹、水岸同步、岸城共建、江海同治,在改善城市水环境的同时,提升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
三是健全机制,形成合力。建立科学的体制机制,是快速消灭城市黑臭水体、实现长治久清的重要保障。汕头在全面实施“河长制”的基础上,对水体的动态管理进行一系列制度设计,通过部门协作、上下联动、属地负责等方式建立起高效的城乡一体化垃圾收运、网格化污染源管理、“散乱污”整治监管、重点治理片区“厂—网—河”一体化运营、多部门联合执法等体系,把水体保护纳入常态化管理。市领导定期开展督查督办,各级各部门按专项任务分工和目标要求主动担当作为,部门间协调通畅,联动及时,将每项工作落到实处。
在创新举措方面,汕头从练江治理经验中,摸索出了一套高效的工作模式,即构建了省、市、区、乡、村“五级联动”工作模式,为粤东地区跨境流域治理提供了示范样本。在流域尺度上由国家部委督办、省委省政府统筹协调、市直各部门联动治理、区县镇村同步发力推进。同时,坚持“上提一级决策、下沉一级干事”,市区领导带头包干治理难度最大水体,定期现场驻点办公,确保工作落实效果。
与此同时,汕头积极学习借鉴其他城市治水成功经验,并结合本地特征摸索出具有汕头特色的排水管理模式,即通过“厂—网”一体化,实现排水管网动态管理“一张图”,建立排水排污统一调度机制。以中心城区北岸的金平区、龙湖区作为示范区,进行地下排水管网摸查并搭建排水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污水主干管水量、市域河道水位和内海湾潮汐水位等信息进行监测分析,统一调度污水处理厂、泵站、涵闸、分散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切实保障排水管网安全运作,排水、污水收集处理通畅、有序,大幅度减少雨季溢流对水体的污染。
《中国建设报》:城市黑臭水体“表现在水里、根子在岸上”,要实现水体长治久清,必须从源头解决长期积累的工业、生活、农业等各类水污染问题。因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水利部印发的《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指出,要“持续推进源头污染治理”。请谈谈汕头在开展黑臭水体源头污染治理过程中,遇到的主体问题、困难以及解决之道。
王江锋:汕头位于韩江、榕江及练江出海口,三江流域水系发达,沟渠众多。过去这些沟渠的基本功能是灌溉和排洪,但由于城市配套建设没跟上城市化的步伐,这些沟渠逐渐被污染。治理前,汕头城市黑臭水体在数量上排全省第三,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涉及面广、关联度高、技术性强、投资量大的系统工程,汕头结合地理环境和发展特点,在上级部门、专业机构的指导下,群策群力制定治理方案,严格落实治理措施,克服了诸多困难,在整治过程中也获得了宝贵的经验。
一是补齐短板、消除空白,提升污水管网处理效能。治理前,污水管网建设欠缺较多,污水处理能力不够,不足以满足城市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需要。如金平区的鮀浦片区、龙湖区的鸥汀街道等区域,污水管网建设几乎是空白,大量生活垃圾污水只能直排沟渠,严重污染沟渠水体。老城区的排水为雨污水合流制,一方面由于建设年代久远,管网破旧问题比较突出;另一方面,汕头地下水位高,地下水入侵管网问题严重。在系统地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以前,治水“只重收水,忽视溯源”现象都会存在,不管是污水、排灌水还是其他施工基坑排水等,一股脑儿建管截走,排入污水处理厂,大幅度增加污水处理负荷,降低了处理效能。此外,部分片区管网建设缺乏统筹,各自为政,污水系统错混接问题较为普遍。为有效解决以上问题,汕头在开展排水管网详查的基础上,理顺管网关系,改造错混接,打通管网“最后一米”。针对管网资料缺失、底数不清、权属单位不明晰等情况,采用由干管向支管、支管向毛细支管逆向摸排的方法,结合在全市开展的农村雨污水分流工程,推动实现村、小区的雨污水分流。再通过对黑臭水体沿线排污口的溯源排查,精准掌握排污口的分布、数量及污水去向等,溯源整改、源头分流截污,避免污水入河。
二是寻根溯源、分类施治,实施工业农业污水管控。治理前,38条城市黑臭水体流域范围内以印染、农副食品加工、造纸等污染密集型产业为主,部分还属城乡接合部、城中村,分散着禽畜散养户和手工小作坊,废水排放没有规范处理,直接外排,加上后续管理不精细不科学,导致水体发黑发臭。针对黑臭水体形成的原因,汕头进行逐个重点突破,因地制宜制定治理措施,实施差异化精准治污,统筹生活、工业、农业污染控制。深化污水处理“双转变、双提升”(由“污水处理率”向“污水收集率”管理转变,由化学需氧量向生化需氧量管理转变,实现污水收集量和进水污染物浓度“双提升”)、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结合全市“散乱污”场所整治工作,充分的利用大数据监管系统,科学分析动态可疑数据,对涉及黑臭水体沿线片区的“散乱污”场所进行不留死角排查,加大处罚、曝光力度,力推“关停取缔一批,整合搬迁一批,升级改造一批”,做到“两断三清”,防止死灰复燃。清理整顿畜禽屠宰业,划定农业禁养区,关停取缔小作坊黑作坊,升级改造工业废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集中产业园区带领企业入园,推动产业升级转型,非常大程度上减轻对水体的污染。
三是多措并举、增加投入,全力加强资金保障。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资金保障是关键。汕头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在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的同时,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支持,2020年成功申报成为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获得国家3亿元奖补资金、省级专项资金2.7亿元,全市累计投入约20多亿元开展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截至目前,市级财政已投入近60亿元完成全市1156个自然村雨污水分流,解决农村污染问题;澄海区采用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启动了“澄海区全区污水管网及污水处理设备建设PPP项目”,投资25亿元,由项目公司负责项目的融资、设计、建造、运营与维护、移交等工作。
《中国建设报》:黑臭水体“长治久清”难,实现“长制久清”更难。请介绍汕头在保障黑臭水体治理成效、防止返黑返臭的长效机制方面,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举措。
王江锋:通过这几年的治理,汕头江河呈现一片清流,河道周边建设的碧道、绿道、公园等,慢慢的变成了市民群众每天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为巩固治理成效,汕头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持续强化排污管理。全面落实企业治污责任,加强涉水工业公司废水排放和处理设施运作情况的监管,严格落实排污许可“一证式”执法监管和工业公司废水排口与市政井接驳点监测,消除监管盲区。同时,压实属地政府主体责任,强化城市建成区内排污单位污水排放管理,严格落实工业公司持证排污、按证排污,特别是城市黑臭水体沿岸工业生产、餐饮、洗车、洗涤等单位的管理,严控违法排放、通过雨水管网直排入河。对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或不达标排放导致水体黑臭的相关单位和工业集聚区严格执法,推动相关的单位依法披露环境信息。
二是强化巡查监督考核。建立水质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并定期向社会公布水质检验测试情况,接受群众监督。充分的发挥河湖长制的作用,落实各级河长湖长和有关部门责任,以河道“五清”为抓手,以解决水体问题为导向,确保水体常态化管理持续、有效。市一级成立巡河专班,针对河道保洁及岸上排污问题开展河道巡查专项行动,落实责任主体溯源整改,开展“回头看”督察和通报,确保整改达标。同时严格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切实履行责任清单,将黑臭水体治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评、奖惩任命的重要依据。
三是提升管网运维水平。定期对全市地下管网进行巡查养护,关注河道与管网运作情况,强化管网清疏,推广“厂—网—河”一体化专业化运行维护,保障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依托排水公司,对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统一运营维护。将排水管网养护工作延伸到居民社区内部,实现从排水户、小区管网到市政管网,再到污水处理厂的全链条、一体化、精细化管养,以绣花功夫做好地下管网的日常养护。
四是构建共建共享格局。定期发布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信息,开展宣传报道和舆情引导,建立健全多级联动的群众监督举报机制。通过种种媒体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广大群众讲知识、作宣传、集民智,鼓励市民群众热情参加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使广大市民群众通过共建共治共享体验,获得更加多幸福感和安全感。
《中国建设报》: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和水弹性城市建设都是解决城市水问题、提升城市品质的系统性工程。汕头作为全国首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水弹性城市(以下简称“全域海绵”)示范城市之一,有哪些成功经验做法?
王江锋:海绵城市建设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抓手,是“十四五”期间城市建设工作的重点。2021年6月,汕头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全域海绵”示范城市,9月通过竞争性评审,成功获得中央资金专项补助9亿元。去年,汕头完成海绵型公园绿地、道路广场、管网泵站等48个项目建设,整治易涝积水点67处,“逢雨必涝”现象大为缓解。
一是新建项目注重融入海绵元素。在新建项目中,汕头聚焦生态宜居环境建设,不断融入海绵元素,推进海绵公园建设,构建海绵型绿地系统。在各社区、村镇探索建设口袋公园,利用城市零星的开放空间,打造具有运动休闲、文化赏娱等功能的袖珍公园。
二是全域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邀请专家从流域、城市、设施、社区四个不同层级,系统谋划涵盖源头、过程、系统的全流程治理体系。以排涝围区和排水分区为边界,划定10个片区作为示范区。通过示范区的建设,全域推进汕头海绵城市建设。
三是推进海绵+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排水防涝,与海绵城市建设密不可分。针对老旧小区基础设施功能老化、排水不畅等问题,汕头探索“海绵+”模式,因地制宜对小区原有的绿色广场、空地、边角地进行海绵化改造,在改善小区品质的同时,也提高了小区的排水能力。
《中国建设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作出“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动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等重点部署。新时期,新任务,未来汕头将怎样通过黑臭水体治理助力推进上述工作?
王江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新的起点上,汕头将深入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政治高度出发,在上级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把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作为第一个任务抓实抓细,久久为功,持续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是启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2.0版本。紧密围绕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的总体要求,在巩固治理成效的基础上,启动2.0版本,扩大治理成果,推进流域水环境综合提升。加强建成区内黑臭水体和流域水环境协同治理,统筹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市和乡村的综合治理。根据河湖干支流、湖泊和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情况,开展精细化治理,提高治理的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完善流域综合治理体系,提升流域综合治理能力和水平。
二是持续加强水体常态化管理和污染治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实现“清水入河、污水纳管”。持续强化管网运维管理和排水、排污许可制度,持续推进市政管网私搭乱接溯源追查执法、城市黑臭水体周边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散乱污”企业整治行动等工作,建立生态环境、水务、住房和城乡建设、城管、工业和信息化等多部门联合执法的常态化工作机制。持续加强水域岸线管理,因地制宜对河湖岸线进行生态化改造,统筹好岸线内外污水垃圾收集处理工作。统筹生活、生态、生产用水,保障河湖生态基流,增强水体流动性,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确保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长制久清,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三是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持续补齐排水设施短板。聚焦“十四五”重点工作任务,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支持,谋划一批排水设施补短板项目,统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海绵设施建设、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等工作,将这些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支持范围,推进中心城区排水管网全覆盖及排水设施提升工作,加快老旧污水管网改造和破损修复,做到水安全、水环境和水ECO谋划、一体推进。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工程和绿美汕头建设的重要一年。我们深刻认识到,碧水、蓝天、净土是最好的资源,也是城市未来发展最大的资本。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真抓实干、守正创新,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再上新台阶,切实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消防安全无小事,近年来,姑苏区以老旧小区改造为契机,强化小区消防设计,补齐消防基础设施短板。
新罗区城市管理局持续联合区应急管理局、区消防救援大队、各镇(街)、社区以物业管理小区为切入点,发挥网格化挂钩物业管理小区优势,推动城市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保障下倾,提升安全管理上的水准,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河南省郑州市城市管理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全面践行“百姓城管 服务百姓”宗旨,紧盯工作中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变管理为治理,变管理为服务,变被动为主动,抓好查纠整改,服务质量持续提升,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明显增强。
近日,福建省厦门市住房和建设局印发《关于进一步落实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通知》,明确该市房建市政设施建设工程施工领域全面实施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
社区建设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社区环境及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体验和幸福指数。补足社区服务短板,是提升居住社区建设质量、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有效举措,更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渠道。
为了落实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全国各城市纷纷开启城市更新实践并取得了众多成就,包括老旧小区改造、完整社区建设、基础设施改造、存量资产盘活以及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活化利用等。
学《条例》 守纪律——住房城乡建设部计划财务与外事司党支部书记讲专题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