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游戏ayx下载/纤维管

晋中乌金山镇最新规划!涉及鸣谦、南砖井、北砖井、结岭石、黄土坡、施家洼、流村

晋中乌金山镇最新规划!涉及鸣谦、南砖井、北砖井、结岭石、黄土坡、施家洼、流村

来源:爱游戏ayx下载/纤维管    发布时间:2023-10-17 13:41:00

  原标题:晋中乌金山镇最新规划!涉及鸣谦、南砖井、北砖井、结岭石、黄土坡、施家洼、流村

  为落实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的策略的要求,推进“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和晋中市新型城镇化的工作,落实晋中市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促进乌金山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晋中市榆次区乌金山镇(龙城大街周边区域)总体设计(2018-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本规划是指导乌金山镇发展的行动指南和统筹镇域内各项建设的政策纲领,是制定镇域内相关专项规划的基本依据。

  1.综合分析乌金山镇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制定镇村空间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合理布局生产力,建立完善的镇村体系。

  2.准确定位城镇的性质和职能,合理确定城镇的发展规模、发展方向和总体布局。

  3.根据限制性因素的综合分析,划定镇区内必须严格控制的地域范围,并提出空间管制措施。

  新的镇区规划用地范围:新的镇区规划用地范围北至太原南中环东延线,南抵太旧高速,东连锦东大道,西接太原市界。第6条 规划期限

  远期至2030年,镇区人口约14万人;镇域人口为18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7.78%。

  近期至2020年,镇区建设用地为2.39平方公里;人均用地为100M2/人。

  远期至2030年,镇区建设用地为13.85平方公里;人均用地为99M2/人。

  自身定位:以健康、智慧、旅游产业、都市农业为主导的都市产城融合的示范区。

  乌金山镇在发展过程中,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扬长避短,突出生态建设的主线引领,以生态经济发展为前提,生态人居改善为载体,生态环境提升为促力,生态化服务为保障,形成“一心、两轴、四区”的空间布局形态。

  “一心”:即镇区,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龙城大街东延两侧为中心,做好太原晋中项目对接、公共设施对接、公共配套对接,按照高标准城市发展规划,建设乌金山中心区域。

  “两轴”:以龙城大街东延为主轴线,做好太原晋中交通对接、功能对接,作为冰雪运动、休闲康养、科技智慧+等等产业发展主轴;一条是以中都北路-330县道的旅游发展轴。

  “四区”:北部山区规划建设自然风景旅游区,依托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乌金山欢乐谷、李宁国际滑雪场,打造乌金山自然风光旅游新名片;规划建设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区,依托后沟美丽乡村休闲观光农业、凤麒山庄等,发挥太原晋中城郊生态修复功能;中部丘陵区规划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依托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转型,扩大紫苏、蓝莓、油用牡丹、干鲜果、小杂粮的种植规模,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并结合供给侧改革、产权制度改革等,努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增加农民收入,有效带动乡村的经济发展;中部平川区规划建设城镇一体化先行区,集健康体育、创新文化、康养休闲、生态宜居等为一体的高品质特色镇区。

  志村,小南庄已纳入城市进行安置,已经撤并;东沛霖村、兴隆庄撤并到西沛霖村;平地泉、杜家山、田家湾、李家河撤并到大峪口;杨庄撤并到高壁村;施家洼、结岭石、黄土坡、南砖井、北砖井、流村撤并到镇区。

  结构升级,促进可持续发展;潜力挖掘,促进一、三产发展壮大;产业融合,促进一、三产业联动发展。

  立足于乌金山镇镇特色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区位优势,推进农业的集约化、板块化、园区化、产业化“四化”进程,着力打造乌金山镇“以点带面,稳步拓展”的农业发展格局。

  依托乌金山镇优越的区位优势,利用山西五龙千亩冰雪产业园引领健康体育产业,不断挖掘体育资源,培育健康文化产业和体育医疗康复产业。

  挖掘山西省高校园区的科研创新的能力及人才资源,重点形成以信息产业、创意产业、孵化中心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依托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和田家湾水库这两大资源优势,延承乌金山镇的历史文脉特色,体现资源与康养禅修文化特色,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养生、健康医疗等产业,提升镇区综合服务职能。

  第六章 镇域历史文化保护第20条 乌金山镇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1.重点保护地段的划定

  范围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传统院落分布较为密集的区域以及其它传统公共建筑、院落及周边。具体保护范围由文保单位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划定。

  重点地段保护应该按照文物保护单位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不得随意的改建、新建,以及破坏传统的空间格局,重点保护地段内不协调的现代建筑可以适当拆除与重建。

  重点保护乌金山镇的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神奇传说、名人轶事等,包括以下内容:

  (2)传统庙会、节日:保持和继承健康、美好、富有情趣的地方风俗。对于具有特色的乡土民俗要深入发掘整理,使优良的民俗风情得以进一步发扬。恢复乌金山镇传统节日文化将提升整个区域的影响力与吸引力。

  (3)传统街巷地名:传统街巷地名是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要保持地名的传统人文特色、传统地名、街巷的历史名称,不得随意修改。镇区新开的道路在命名时要注意与传统街巷名称有所区别。

  (4)名人轶事:对乌金山镇的名人以及对乌金山镇做过重大贡献的人物进行整理后归档。

  (1)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要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要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2)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歪曲或滥用。在科学认定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从而使乌金山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

  (3)确立一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人,不断增强其生命力。通过以点带面,积极探索,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流传中发展。

  (4)要抓紧整理、研究乌金山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摸底,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5)充分利用乌金山镇社火、铁棍、架火、乌金山秧歌队、鼓乐队的影响力,积极举办文艺活动,形成广泛的民间艺术基础,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弘扬和合理开发利用。

  (6)重视传统地名、街巷名、特殊地段、公共建筑以及民间院落名称的传承,新区道路、街坊以及重要公共建筑的命名应体现当地的特色。

  (7)在镇区建设乌金山镇文化馆,展示乌金山镇历史沿革、名人事迹、地方特产手工工艺、民间艺术等,兼具旅游展示的功能,成为传承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心,吸引工商企业投资开发乌金山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

  全镇高标准、高质量的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镇域内幼儿入学率为100%,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均达到100%,初中升学率和毕业率均达到100%。

  规划期内保证各中心村要有一定的娱乐康体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配套完善文化活动室和小型图书室等,抓好基层村村级活动场所建设,继续完善文化大院服务体系。

  至规划期末镇区新增体育馆用地一处,建设一处综合体育场,规划各中心村配套建设一处文化大院,一处娱乐康体设施广场和图书室,其余行政村配套建设文化宣传室和图书室。

  完善综合性医疗机构,完善村级医疗卫生体系,每个中心村和基层村各设置一所符合标准的村级卫生室。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服务设施,逐步形成多元的社会救助、优质的福利服务、规范的社会事务管理的新格局。完善镇域养老体系,新建镇区养老院。到规划末期,规划各中心村设置日间照料中心,敬老院和超市,引导其他行政村人口往中心村或镇区搬迁。

  1、接水源稳定的市政给水管线,完善对镇区的统一供水,至2030年镇区供水保证率达到99%以上,饮用水水质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供水普及率达到100%。

  2、建成合理、可靠的输配管网,供水压力满足供水范围内对所有用户直接供水的要求。

  3、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的方针,根据需要和可能,推行分质供水、循环用水、重复用水及污水回用等措施。

  镇区近期水源规划采用三水源市政给水管线接入,远期规划水源接入点由龙城大街太原市政给水管网接入。镇区内,生产和浇灌用水采用中水。其余村庄采用自备井作为供水水源,但需补充相关消毒除菌设施。

  1.乌金山镇镇区建立污水处理站,污水处理后实行资源化利用,结合污水处理场考虑中水水厂建设,处理后中水用于镇区生产设施用水,污水回用量达到污水处理量的100%。

  2.雨水排放遵循高水高排原则,就近排入水体。推广雨洪利用措施,特别是应加大力度推广高透水率铺装,以减少地面径流量,同时补充地下水。

  3.镇域村庄全部建立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污水处理,处理后达到农业用水标准后用于农业灌溉。

  根据负荷需求估算及网络需求,预计饱和负荷200万千瓦,需新建1座220千伏变电站,主变规模3×180兆伏安,扩建天湖220kV变电站1座,主变规模1×180兆伏安。

  规划对镇域变电站进行扩容升级,供给镇域村用电。对老化线路进行改造;规划每个中心村设置开闭所一座。

  为保证电力设施建设顺利,需对规划电力线路及站点进行保护。站点保护区范围为站点围墙外10m,电力线路保护区宽度可参照高压走廊宽度。高压走廊按如下宽度预留,35KV及110KV线条 供热工程规划

  2030年,镇区集中供暖率达到100%,各中心村的集中供暖率达到70%以上。

  加大节能力度,降低建筑能耗。新建区建筑应强制实施国家第二部节能标准(节能65%);新建农村建筑,特别是农村公共建筑,可尝试采用太阳房技术。既有建筑,包括农村住房,应根据本地气候特点,探索节能改造途径,推行节能改造。

  在镇域范围内优先发展天然气管道供气,以液化石油气为补充,以改善城乡大气环境。在山区农村地区大力发展秸秆、稻草等生物质,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利用技术。

  乌金山镇镇区以及龙城大街沿线的村庄,采用管道供应燃气。其余村庄根据经济条件,采用液化石油气供气,或采用沼气池或秸秆气化站供气。

  规划将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统筹考虑,在市政规划、基站选址、管道建设、电信引入等方面为通信网络建设提供良好服务。规划2030年,乌金山镇保留现状邮政局,新建4座邮政局,同时兼顾电信模块局,中心村设置邮政服务网点,实现通信管道敷设管理机构化、农话市话网络一体化、电信线路光缆化、邮件报刊投递网络镇区和中心村全覆盖化、有线电视网络镇区和中心村全覆盖化。

  规划各农村地区按照“分类收集、定点存放、定时清运、集中处理”的原则,各村设置垃圾收集点。行政村建设1处永久性的生活垃圾集中点,撤并型村庄设置1处临时型垃圾收集点。在规划期末实现城乡垃圾废弃物收集、中转覆盖率达到90%。

  第33条 河流治理加强境内流域上下游水污染的协作治理,划定河流廊道保护区。根据水环境功能区水质目标和水环境容量,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合理安排沿岸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加强污染物源头治理,避免污染物向流域下游转移。

  对于河流流域,除需加快污水设施的建设进程、控制污水排放量外,还应控制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强度,维持健康的河流生态系统。

  保护晋中第三水源地、及其他各村水源地,划定水源保护地的核心范围、协调区范围。水源保护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相关要求。水源保护地核心区范围除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和保护水源地水质安全的建设项目外,禁止任何污染水体或者可能造成水体污染的各类活动。

  为满足发生火灾时,消防车在接到报警5分钟后可到达镇区责任区边缘,15分钟到达镇域主要村庄,规划于镇区新建消防站二座。按二级普通消防站的规定进行装备。

  规划镇区消防给水由市政给水管网供给供给。随着镇区输配水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市政给水管网将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城镇消防用水对水量和水压的需要。规划在市政给水管网上管径不小于DN200的管段按间距不超过120m均匀布置消火栓,同时要做好对市政消火栓的日常维护和管理,以保证在发生火灾时能正常使用。

  发生超标洪水时,利用上游水库进行流量、错峰调节,基本保障乌金山镇防洪安全。

  按相应防洪标准建设提防,发生标准内洪水时,保证河道有足够的行洪通道,洪水安全下泄。镇区以北沿北侧山体建设排洪沟。

  在乡镇建设区,将降雨径流分散接纳、渗入地下,减少或避免雨水径流外排。分散布置的公共绿地、小区绿地设计高程应低于硬化地面,同时将屋顶、道路、庭院、广场的雨水径流用管道收集,用于浇灌绿地、洗车等市政杂用。

  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及乌金山镇域地区为抗震设防烈度八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20g。

  (1)各类建筑物按国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要求距离避开主断裂带。

  (3)重要建设工程、易产生次生灾害工程、生命线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1.地质灾害主要防范时段:春季黄土消融易引发崩塌、滑坡、地表沉陷等地质灾害发生;主要汛期,特别是暴雨和连续阴雨等恶劣天气,雨水通过地裂缝渗入,致使在一定范围内的土层水分饱和,失去支撑力,极易引起崩塌和滑坡;冬季冰冻期,易引发疏松岩质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2.乌金山镇要加强重点区域地质灾害的预防,特别要密切注意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

  地质灾害应急响应要求分级控制,快速反应。地质灾害发生后,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应组织救灾,调查地质灾害损失、规模、发展趋势及救灾措施,并及时向区应急办报告相关情况作进一步处理。

  第39条 空间管制规划原则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包括依法划定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河流中的禁止建设区、生态保育区中的禁止建设区、依法划定的人文资源保护的禁止建设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保护红线等。今后新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自动进入禁止建设区名录。

  规划区内禁止建设区包括晋中市及乌金山镇确定的水源保护区及其它各村水源地、乌金山森林公园、生态廊道、依法划定的人文资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重要基础设施廊道控制区等。

  包括自然生态区的边缘区、城镇远景发展用地、一般农田区、拟撤并村庄、缓坡丘陵区(坡度介于15—25%的山体及其他山体)林草地、耕地、自然保留地以及其他农用地。

  规划乌金山镇适宜建设区范围是结合各村的平川区域、乌金山镇域内的工矿权界等因素划定。包括镇区规划建设用地以及其他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特殊用地等)。

  禁止建设区实行最为严格的保护措施,禁止与本区保护无关的任何开发建设行为,保护优质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障公共安全和廊道畅通。对现有不符合保护要求的建筑和设施,将予以坚决拆除,鼓励零散的居民点逐步迁出。

  对于新建项目,在项目性质、建设规模、外形特征、环保等方面都必须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监督;对于违章建筑和设施应当逐步予以清退;对于不具备发展潜力的农村居民点或独立工矿逐步迁并,退建还耕还林;对于现状需要保留的项目进行必要的环境整治,不允许擅自改建加建。

  适建区以集约利用为原则,依据规划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的开发规模和开发时序,优先考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设施建设的需求。适建区内已批未建土地逐步消化,对久未开发的闲置土地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回收,逐步推进和完善建设用地储备制度;城镇发展的远期预留用地在规划期内原则上以农业和生态功能为主,防止其它开发建设对其进行侵占。

  ”的发展目标,并贯穿整个规划过程,形成布局合理、结构清晰、交通便捷、配套完善的镇区。第十三章 总体用地布局规划

  规划到2030年,居住用地为358.3hm2,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为25.59m2,占城镇建设用地比例为30.23%。

  居住片区住宅间距,在住宅平行布置、长边朝阳,朝向正南,其最小间距需满足国家相关规范,当住宅不朝向正南时,根据《山西省村镇建筑日照间距技术规定》中要求的建筑不同方位时日照间距折减进行相应折减。

  分级布置镇区公共设施,包括镇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镇区级综合服务设施沿龙城大街两侧布置,设有文化活动中心等相关设施,全面提升该地段的中心节点地位;组团级服务设施分别位于镇区西部、镇区中部和镇区东部,最终形成覆盖镇区、大网络、小尺度的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规划到2030年,镇区公共设施用地为241.56hm2,人均建设用地为17.25m2,占总建设用地的20.38%。

  本次规划规划新建1所高中、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小学。提升教学硬件、软件水平,塑造宜人、清新、安静的校园环境,提倡设施共享,共享教育设施;此外,培训机构设置尊重市场规律,可与商业设施兼容,不单独规划用地。

  规划到2030年,镇区教育机构用地为35.39公顷,人均教育机构用地2.53m2,占镇区建设总用地的的2.99%。

  镇区文体设施用地主要为公共活动空间,在镇区西北部规划一处体育场馆用地;在镇区西部规划一处娱乐康体用地;在镇区中部规划两处科研用地。

  规划综合考虑未来镇区养老、旅游业等发展,同时兼顾镇区居民实际需求,围绕公园绿地形成镇区综合文化公共活动中心。在镇区西部新增诚信广场、镇区中部新增财富广场、镇区东部新增博达广场等。

  规划到2030年,镇区规划文体科技用地37.68hm2,占建设用地的3.18%。

  为提升医疗水平,满足养老医疗救助需求,规划4处医院用地。鼓励镇区开办私人诊所(与商业用地兼容),尤其是特色诊所的建设,与其他类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混合布置。

  规划镇区医疗保健用地为9.07hm2,人均医疗保健用地0.65m2,占镇区建设总用地的的0.77%。

  规划商业金融用地主要沿龙城大街等沿街布置,形成带状结构,以各组团为单元,配备便利店、蔬菜直营等商业服务设施。镇区地块商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兼容布置。

  规划镇区商业用地为156.89hm2,占镇区建设总用地的的13.24%,人均商业用地11.21m2。

  紧紧抓住乌金山镇(龙城大街周边区域)优越的区位优势,利用山西五龙千亩冰雪产业园引领健康体育产业,不断挖掘体育资源,培育健康文化产业和体育医疗康复产业。

  充分挖掘山西省高校园区的科研创新的能力及人才资源,重点形成以信息产业、创意产业、孵化中心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依托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和田家湾水库这两大资源优势,延承乌金山镇的历史文脉特色,旅游资源与康养禅修文化特色,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养生、健康医疗等产业,提升镇区综合服务职能,建立生态环境优美、活力宜居的特色镇区,将其塑造成为晋中城市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太原都市区生态宜居的新范本。

  乌金山镇(龙城大街周边区域)镇区对外交通主要为龙城大街。其中龙城大街是乌金山镇(龙城大街周边区域)内的主要运输通道,穿越镇区,对镇区内部的环境影响非常大。

  广场停车场规划:结合镇区现状及规划结构,考虑居民生产车辆停放及现状路面较窄等因素,规划停车场布置于主干路及次干路沿线处广场,停车场兼具广场功能。

  沿街建筑物的台阶、平台等必须在划定的建筑红线范围内建设;沿街建筑物的阳台、雨棚、挑檐等突出建筑外墙的建筑均不得突出道路红线。

  ”的绿化结构。一轴:镇区的主要发展轴,沿龙城大街形成东西向的晋商文化景观序列轴。

  依托河口河、泉子河、黑河、涧河、白龙河带状绿地形成集休闲、活动的滨水景观带。

  结合城市与自然景观,规划24公里连续完整的城市生态环形绿道,并与路网及组团绿地系统结合,形成“一环多条”的绿色慢行系统,达到绿道全覆盖。

  公园绿地指在镇区范围内规划建设供镇区居民、游客游览、休憩、娱乐活动的大、中、小型各类公园游园等绿地。公园绿地布局要充分结合乌金山镇(龙城大街周边区域)特点,同时考虑适当的服务半径。既要和城镇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又要和居民、游客的社会活动息息相关。镇区公园绿地主要以见缝插针为主。主干路、次干路及重要设施节点道路两侧各布置20米宽街头绿地。

  通过对公共绿地的分类、分层、分级设置,打造镇区供公众休闲,有较高景观效果和文化作用的公共绿地开敞空间。

  防护绿地主要布置在主、次干道两侧与河流两侧绿化景观带,形成绿色隔离带。规划防护绿地205.33hm2,占建设用地的17.32%。

  镇区居住绿地,通过合理降低小区住宅的用地比例,提高公共设施的集约利用方法来提高绿化用地面积。

  镇区单位附属绿地,不宜占用大量的用地用于绿地的建设,可以通过“见缝插绿”和“立体绿化”的方法,弥补绿地面积的不足。

  镇区绿线包括镇区的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居住区绿地、道路绿地所界定的范围。对镇区范围内的山体,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进行绿线控制。严禁在镇区绿线内实施挖沙、取土、填土、排放污染物、倾倒废弃物等破坏镇区环境和改变地形地貌的活动。借鉴并按照建设部令112号《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实施管制措施。

  对中心镇区范围内镇区内部道路进行空间管制,除必要的交通管制、绿化等设施以外,不得以任何方式私自占用红线范围内的道路(支路除外)。

  对镇区范围内的河流水体,借鉴《城市蓝线管理办法》,按河道、堤岸划定蓝线,在蓝线范围内禁止违反城市蓝线管理要求的建设行为;禁止排放污染物、倾倒废弃物等污染镇区水体的行为;禁止填埋、占用水体的行为;禁止挖取沙石、土方等影响防护安全、破坏地形地貌的行为;禁止其他对镇区蓝线构成破坏性影响的行为。

  划定镇区黄线的依据镇区重大基础设施用地范围,包括:镇区污水处理站;35kv变电站、垃圾转运站等;镇区燃气储配站等镇区燃气设施;邮政局、电信局等通信设施;消防站等镇区消防设施。按照建设部令144号《城市黄线管理办法》实施管制措施。

  规划严格保护乌金山镇(龙城大街周边区域)周边“山水环抱、田园守望”的整体格局,巧妙利用地势,活化地形,塑造有地域特色的风貌。不准随意破坏镇区可视范围内的山体绿化,加大力度植树造林,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做到生态和经济的双赢。河道治理要从生态着手,先恢复生态,再整治河道,杜绝垃圾、污水排入河道,围绕植被、水系构建生态廊道,沿河建设绿地景观廊道,打造镇区的休闲廊道,悉心呵护五河(河口河、泉子河、黑河、涧河和白龙河)及其周边环境。应本着尊重自然环境的态度,不应对原始的自然山水形态作较大的改变,从而实现自然山水田园环境与人工建设空间有机交融。

  规划从镇区防洪和五河(河口河、泉子河、黑河、涧河和白龙河)沿线景观建设两方面,将水与城相互融合。

  河道整治,要结合水体、公园等景观因素,以生态绿地、湿地、公园绿地建设为主。

  在保护的同时,可以兼顾种植经济作物和景观作物,相互搭配,错季种植,形成镇区南侧具有浓郁田园风光的大地景观。

  规划主要以延续当前道路,以建设“高密度、窄路幅”为目标,在维持原有道路形态基础上,适度拓宽,对街道比例、人车系统、沿街建筑、户外广告、街道铺装以及其余公共要素提出了整治和设计要求。

  规划依据现状多数民居建筑为灰瓦红墙建筑,而沿街建筑基本为白色瓷砖贴面的现代风格建筑,要求镇区居民在新建改建住宅时应与周边整体环境相协调,鼓励采用当地材料作为建筑基底,突出地域特色。

  规划重点应突出绿地建设的三个结合:与山水环境结合、与农田景观结合、与河流水系结合。

  规划通过游园和活动场地的设计,改善提升镇区的整体形象。以村民在村庄空间和景观中的感受为基础,提出绿地配置、建设、整饰、小品设计等具体方案,为镇区营造自然、宽旷、情趣、传统熟知的精神家园。

  近期规划镇区到2020年人口将达到2.39万人,根据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规划区建筑气候区别为Ⅱ区,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按210(L/人.天),则2020年平均日镇区用水量为5019m3/d。

  远期镇区到2030年人口将达到14万人,根据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规划区建筑气候区别为Ⅱ区,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按210(L/人.天),则2030年平均日镇区用水量为29400m3/d。

  镇区近期水源规划采用三水源市政给水管线接入,远期规划水源接入点由龙城大街太原市政管网接入。

  规划镇区给水主管道,沿龙城大街敷设,管径为DN800,主管网由西向东接入,每一个区域主管网分支一次。支管管径为DN400,每一区域的敷设方式均采用枝状与环状结合的方式敷设。规划在管径大于等于DN200的给水管段以不大于120m的间距均匀设置市政消火栓。

  规划镇区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分流制。在镇区范围内尽快普及水冲式厕所,居民区增设化粪池。规划沿镇区所有新建道路均敷设雨水、污水管,道路宽度大于42米采用双趟排水系统,小于42米时采用单趟排水系统。排水管网采用枝状布置形式。污水经管网收集后通过污水干管送至污水处理站统一处理。规划期末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8%。

  镇区污水量按生活用水量的85%计算,则规划期末镇区污水排放平均日约为24990m3/d(不含生产设施用水)。

  规划于镇区西南角建设现代化污水处理厂一座,污水处理规模25000m3/d,占地规模为2.5hm2。处理后污水达到相关回用水标准后用于道路喷洒用水或在达到相应标准后用于农田灌溉和生产用水。

  规划沿镇区道路两侧均敷设排污干管(宽度小于42米时设单趟),污水管网采用枝状布置形式,最终收集至污水处理厂。

  规划乌金山镇(龙城大街周边区域)基本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镇区雨水排放均应遵循高水高走、低水低走、分区排放原则。

  雨水排水管网采用枝状布置形式,沿规划道路的两侧敷设(宽度小于42米时单侧布置)。根据地形条件,雨水最终分段排入白龙河、涧河、黑河、泉子河和河口河现有五条河流中。在乌金山镇(龙城大街周边区域)西南角设缓洪池一座,缓洪池周边要做好安全防护,缓洪池末端接太原市市政排水体系。

  根据规划区内用地性质,可采取多种方式利用雨水渗透,集合“海绵城市”理念,减少地表径流。防止镇区内涝,对地下水合理的补充如:

  透水铺装:路面与停车场,广场的地面雨水径流量较大,因此可以减少规划区地面硬化率,提高地面的渗透能力,如在人行道和停车场上铺设透水方砖,道路路面采用透水性材料,增加入渗量,减低暴雨径流流速和流量,减少地表径流。

  低势绿地:利用天然植被截流,土壤渗透原理截流和净化小流量径流雨水的渗透措施。低势绿地的构造比较简单,主要是利用天然的地形分布截流和输送雨水。可在路边及公园绿地建设可储蓄雨水的低势绿地。

  植被浅沟:利用地表沟渠中种有植被的一种工程性措施,一般是靠重力流收集雨水并通过植被截流和土壤过滤处理雨水径流。规划区可在道路两侧设置植被浅沟,收集过滤雨水径流。

  生物滞留系统:雨水花园、植物种植是一种生物滞留设施,可作为地表水流,屋面径流的缓冲器,有助于减少由暴雨所带来的降水。镇区可在小区内部建设雨水花园,植物种植池可结合建筑设置,既可以消纳雨水,又可以供居民休息,美化环境。

  预测规划期末,乌金山镇(龙城大街周边区域)负荷结果为134MW,负荷密度为9.6MW/km2,规划区最终负荷以实际用电需求为准。

  乌金山镇(龙城大街周边区域)预计饱和负荷134万千瓦,需新建1座220千伏变电站,主变规模3×180兆伏安,扩建天湖220kV变电站1座,主变规模1×180兆伏安。近期由天湖220KV变电站供电,远期由新建变电站供电。

  根据乌金山镇(龙城大街周边区域)建设规划,建设开闭所10座,地下管线主要结合主干道路和变电站建设。线路结构以单环网为主,双放射为辅。

  保留在乌金山镇(龙城大街周边区域)镇区现状邮政所的基础,同时兼顾电信模块局。形成服务于镇区及全镇域的邮政、电信的中心枢纽。

  规划在镇区繁华地段、人流较大的公共场所,如医院、政府、市场、公共活动场以及居住片区内设置和邮政信箱。

  规划将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统筹考虑,在市政规划、基站选址、管道建设、电信引入等方面为通信网络建设提供良好服务。基站选址应优先开放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学校、车站、大型公益设施作为候选站点。做到通信管道、线路、基站机房、铁塔用地等有规划有预留。住宅小区及商住楼的通信设施与建筑规划用地红线内的其他基础设施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规划2030年,乌金山镇(龙城大街周边区域)新建4座邮政局,同时兼顾电信模块局,中心村设置邮政服务网点,实现通信管道敷设管理机构化、农话市话网络一体化、电信线路光缆化、邮件报刊投递网络镇区和中心村全覆盖化、有线电视网络镇区和中心村全覆盖化。

  2030年,镇区集中供暖率达到90%以上,各中心村的集中供暖率达到70%以上。

  加大节能力度,降低建筑能耗。新建区建筑应强制实施国家第二部节能标准(节能65%);新建农村建筑,特别是农村公共建筑,可尝试采用太阳房技术。既有建筑,包括农村住房,应根据本地气候特点,探索节能改造途径,推行节能改造。

  为提升乌金山镇(龙城大街周边区域)环境质量,镇区及周边村庄建议推行清洁化供热方式,规划近期乌金山镇(龙城大街周边区域)镇区供热热源由龙城大街北部的瑞光电热厂提供。采用燃气锅炉集中供热,鼓励有条件的用户发展电驱热泵、燃气分布式能源系统等多种形式的清洁能源供热。

  中心村,建议采用集中锅炉房供热方式。采用集中锅炉房供热的中心村,尽量采用燃气锅炉供暖。

  其余偏远农村地区,可根据村庄聚集的形态及经济状况,采用小锅炉房供热或节能吊炕采暖、蓄电式电采暖。尽量减少户用土暖气或小煤炉等不节能、不环保产品的数量。

  建议对农村住房采暖及节能改造给予政府补贴,减小城乡居住环境差异,提高农村生活水平。

  规划预测近期2020年乌金山镇的总人口将达到2.39万人,总用气量将达到1.8万立方米/日。

  规划预测远期2030年乌金山镇的总人口将达到14万人,总用气量将达到10.5万立方米/日。

  规划燃气输配以中低压二级系统为主,管网的布置设计应严格按照《城镇燃气设计规范》的要求,保证燃气管道与建、构筑物间足够的安全距离。

  燃气管网沿龙城大街中压干管为主干线,支状布置。每一个区域有主管分支接入。主管管径为DN400,分支每一区域分支管径为DN300,每一区域内部的分支管为DN300、DN200相结合的方式敷设中压支管。各地块调压可采用箱式调压与柜式调压相结合的方式,在集中的住宅区内尽量采用大型的柜式调压器,在分散的用户区则采用箱式调压器。

  乌金山镇(龙城大街周边区域)规划在镇的西南角新建一处污水处理厂,中水水源接新建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水源,向北延伸至龙城大街,由西向东输入,管径为DN400,分支每一区域的支管管径为DN300。每一个区域内的分支管采用DN300和DN200相结合的方式敷设,为了考虑水源供给稳定,敷设方式均采用环状敷设为主,枝状为辅的方式,中水利用率要达到100%。

  生活垃圾的收集设施的规划建设应以方便居民生活,便于收集运输作业,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为基本原则。供居民使用的生活垃圾容器和垃圾收集点的位置要固定,既应符合方便居民和不影响市容观瞻等要求,又要利于垃圾的分类收集和机械化运输。

  规划采用户收集至垃圾转运站方式,即垃圾收集车上门将村内各家各户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收集至垃圾转运站。

  垃圾箱——道路两旁设置废物箱:商业大街25—50m设1个,交通干道50—80m设1个,一般道路80—100m设1个。

  环卫车辆配置——镇区垃圾收集车10辆,洒水车1台。环卫车辆停车场位于垃圾转运站内。

  垃圾转运站——近期需设置垃圾转运站1座,远期再设置1座。每座设计日转运量约为100t(考虑镇域垃圾转运及未来旅游业发展)。规划垃圾转运站均位于镇区东部,占地规模为3000m2,经垃圾转运站收集后,送至晋中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统一处理。

  公共厕所——规划按1000人一座公厕进行设置。尽量结合公园一并设置。此外,商业性街道公厕设置间距为300—500m;一般街道按750—1000m设置。规划新建公厕6座,均为水冲式。

  洒水车——根据道路保洁需要,夏季要对城镇道路进行洒水附尘,洒水车取水点设置标准一般为600—1500m,干道取水点间隔为600—1000m,支路为1200—1500m。

  规划将乌金山镇(龙城大街周边区域)生活垃圾分类,分别送至晋中市垃圾处理场。在规划期末实现城乡垃圾废弃物收集、中转覆盖率达到90%。

  规划期内镇区空气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Ⅱ级标准。

  规划期末,附近五条河流水质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

  镇区各功能区均严格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的有关规定,详见下表。

  (1)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以生态环境理念为指导,紧密结合乌金山镇(龙城大街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空气环境目标的要求,逐步实行清洁生产,妥善处理近期与远期、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加快基础设施输配系统的建设,大力发展镇区集中供热、供气设施建设,有效的控制镇区面源污染。

  (4)科学地发放排污许可证,实行全面、连续的监测控制,保证污染达标排放的稳定性。

  规划期内,加强区域内部污水废水的集中收集。通过高标准雨、污水收集、排放、处理以及再生水系统的建设,实现镇区雨、污水的资源化。

  按照所属环境保护分区,各类噪声源必须达标排放。严格控制交通噪声,同时亦要加强固定声源和建筑施工噪声的管理控制。

  加强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集中供热,提高燃气供应普及率,减少社会性固废物的产量。

  (3)很多旧房屋年久失修,即使发生小震,也可能受灾。部分地区疏散通道及场地狭小,不利于人员及时避灾。

  根据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的规定,乌金山镇镇区地震基本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

  规划本着“预防为主、平震结合”的原则,全面做好地震灾害的预防、抗御和救灾工作,逐步提高镇区的综合抗震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经济建设的进行。在遭遇相当于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镇区生命线系统和重要建、构筑物不致遭受严重破坏,重要企业能正常运行或很快恢复生产,人民生活不受较大影响,社会秩序很快趋于稳定。

  全面做好镇区各建筑物的震害预测工作,新建工程的选址和设计必须满足有关抗震规范及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

  镇区抗震疏散通道和避震疏散场地作为城镇主要的抗震设施,规划对其提出规范性要求。

  镇区抗震疏散通道的宽度不小于8m,主要通向各疏散场地和镇区外围空矿地带。房屋之间抗震间距要满足相关要求。

  规划镇区避震疏散场地面积按人均2.0m2计算,近期合计约4.78万m2,远期将达到28万㎡。镇区公共绿地、广场、学校操场等在震时均可作为避震疏散场地,其布局和选址要满足各类安全要求。

  为了更好地实施规划,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可能造成的损失,规划在镇政府的领导下,建立抗震防灾体系。成立抗震防灾领导组,平时负责编制和修订城镇抗震防灾规划,落实生命线应急对策,监督各项建设的抗震加固和设防;震时全面指挥城镇抗震救灾工作,组织协调各专业组做好抗震救灾工作。

  城镇供水、供电、通讯、交通、医疗、粮食等系统均为生命线工程。规划要切实做好各类生命线工程的更新改造及其重要核心建(构)筑物和设施的抗震加固工作,其各自内部均须成立内部抗震领导机构,制定抗震救灾措施,做到各司其职,临震不乱。规划镇政府为应急指挥中心,镇卫生院为医疗救助中心。

  易燃易爆和有毒物质的生产、储存单位是镇区重要的次生灾害源。规划期内应做好有关建筑的抗震加固改造,同时制定相应的内部防灾对策和救灾应急措施。

  (1)遵循“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科学规划城镇消防安全保障体系。

  (2)镇区规划用地布局要满足防火布局要求,规划要切实安排好各类易燃易爆危险品的生产、储存和运输设施场地,特别要保证规范所要求的防火间距。

  (3)建构筑物防火设计要着重提高其耐火等级和内部消防能力,减少火灾发生和蔓延的可能性。

  近期规划于镇区中西部建设消防站一座,占地面积0.6hm2,按一级普通消防站的规定进行装备,远期再在东侧建设消防站一座,占地面积和标准均参考近期标准新建。

  规划消防给水由镇区给水管网供给。随着镇区输配水设施的建设和完善,镇区给水管网将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城镇消防用水对水量和水压的需要。规划在给水管网上管径不小于DN200的管段按间距不超过120m均匀布置消火栓,同时要做好对消火栓的日常维护和管理,以保证在发生火灾时能正常使用。

  规划期内全面建设镇区消防通信指挥系统,采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并利用多种通信方式,实现集中接警、调度、指挥和管理的系统化、科学化、自动化,提高消防整体调度作战能力,为城镇灭火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规划镇区设置火警专线)消防通道

  镇区道路系统要满足消防要求,镇区内部道路中心线m,并配置所需的消防环形车道及尽端道路回车场。

  消防主管部门要加强建筑物的消防审批工作,特别是对大型和重要公建、重要历史院落的消防审批应严格按规范执行,同时要加强消防的宣传工作,提高居民的消防意识和灾时自救能力。

  贯彻实行“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人民防空建设方针,坚持人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与城镇建设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相结合,近期建设和远景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人口防护与重要目标防护并重,人口防护应实行疏散与工程掩蔽相结合;重要目标防护应在人防部门的指挥、领导下,由政府各主管部门和设施法人具体实施。

  建立起统一高效的组织指挥体系、布局合理的防护工程体系、灵敏可靠的通信报警体系、精干过硬的专业队伍体系、保障得力的人口疏散体系、现代化的科研和人才培育体系,努力提高人民防空的整体抗毁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应急救援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能够应付现代战争及重大灾害事故,有效的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修建地下防空指挥所,占地2000m2,配备机动车一辆,并配有与水厂、粮仓油库、能源库、医院,以及各种专业队的直通电线天使用。

  规划战时人口按镇区人口的40%计,人均防护面积2m2,规划乌金山镇近期的人防面积为16000m2,远期将达到110000㎡。规划新建住宅区内应按照总建筑面积的2%设置防空工程,规模较大的居住区的防空地下室项目应尽量配套齐全。

  建设以交通主干路为主的疏散通道。承担战前城镇人口的疏散和战时各种专业队的抢险救援任务。

  人口规模:2.39万人;用地规模:2.39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为100㎡。

  1、调整、优化城镇用地结构,完善镇区空间发展骨架,强化镇区各中心建设的力度,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城镇承载力和服务层次,增强城镇的吸引力和对城乡发展的带动与服务能力。

  2、积极推进镇区融合战略,加速乌金山镇(龙城大街周边区域)镇区向市区的发展建设,与晋中市区整体衔接,促进乌金山镇(龙城大街周边区域)生态康养、活力宜居小城镇的全面建设。

  3、积极发展养老产业、旅游业、运动健康等产业,引导乌金山镇(龙城大街周边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发展。

  4、加强城镇园林绿地建设和景观风貌的综合整治,塑造城镇特色、提升城镇品质、优化人居环境。

  5、加强土地盘整工作,通过深入挖掘,加快闲置土地的整治,尤其是镇区内部的闲置工业企业用地,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

  城镇近期采取内涵挖潜和外延拓展并重的建设方式。内涵挖潜,是指通过优化镇区用地结构使城镇获得拓展空间;外延拓展,是指城镇的新建地区开发。规划确定镇区近期用地发展趋势为“分散式”发展模式。

  2、市政工程项目:高压线改迁、河道整治项目、污水处理站项目、垃圾转运站项目、消防站项目,埋地管线全部与道路交通改造建设同时进行。

  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城建意识和整体素质,逐步适应城镇化发展的要求。政府各部门要通过各种渠道,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宣传媒体,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和积极倡导农业产业现代化、国家新型城镇化、田园综合体等新概念,向农民灌输新的思想观念、灌输文明的生活方式,增强他们的城镇意识、文明意识、法制意识、环境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形成追求文明和良好行为习惯的风气,促使其从传统农民向现代市民的转变。第84条 完善规划的系统性,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乌金山镇(龙城大街周边区域)总体规划是城镇规划的一个宏观依据,为进一步落实此项规划,应尽快编制近期建设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以便直接指导城镇各项建设,确保镇规划的顺利实施。

  城镇建设和发展需要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来保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采取外引内联,国家、集体、个人、外资、合资并重的方法,通过积极的财政、税收等政策筹措资金,多方面的保证对城镇建设资金的投入,才能促使城镇化顺利发展。

  要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搞好土地、旅游等资源,充分利用城镇土地收益加快城镇化建设。同时,要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多渠道筹措城镇建设资金。要建立健全“城市规划主导,政府投资引导,社会投资为主”的城建投融资模式,把政府投入与市场投入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进行城建建设,形成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

  按照既有利于保护耕地、节约土地,又有利于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城镇发展与合理规划利用土地、保护土地的关系。

  严格执行城镇建设用地标准和村镇建设用地标准等国家城乡建设规范及山西省地方建设法规,正确地处理旧区更新以及新区建设、城镇建设用地扩展与基本农田保护的关系。

  加快城镇化进程,必须提高城镇管理的水平,做到“规划先行,管理先行”,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治理,实施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和最大化。